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乌兰察布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陕西每年百万农民工“炼”就致富“金手指”

2019/7/14 6:18:42发布232次查看
学了葫芦雕刻技艺后,韩城返乡农民工孙星亮的1个作品被人以1.2万元的价格购买并收藏;依托出色的拉面技术,丹凤县农民工李锋在南京承包了十几家单位食堂。2月26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我省每年约有百万农民工“炼”就致富“金手指”,奔向更高层次的打工之路。
俗话说,手中有技能,心中不慌张。据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2017年发布的2016年陕西农民工现状分析,我省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到农民工总数的56.2%。同时,监测数据显示,建筑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正在减少,新兴产业及领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较为旺盛。
立足于市场需求及我省实际,近年来,我省人社、农业农村、扶贫、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及各地积极开展针对农民工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省人社厅实施全省职业培训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2018年,全省人社系统共培训农民工27万余人。宝鸡市根据农民工的多样化需求,坚持短期、中期、长期培训相结合。安康市将培训班搬到工厂,将补贴兑现给企业。商洛市鼓励培训机构采取灵活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行政村开设技能培训班。
“炼”就“金手指”,必有“点金术”。近年来,我省各地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精心培育出“宝鸡技工”“咸阳足疗”“秦巴茶艺”“米脂家政”“紫阳修脚师”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凭借精湛的农技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杨凌示范区的21支“农技服务队”活跃在省内及甘肃、宁夏、新疆、安徽等地,广泛开展果树嫁接、大棚管理等技术服务,年技术劳务输出收入达1亿元。(记者 李艳)
技术为“王”走四方 ——杨凌职业农民出省出国打工见闻
2月15日,即将出发的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在火车站合影留念。记者 程刚摄
记者 程刚 见习记者 刘枫
“每次我从华西村一回家,那边观光大棚的管理就成了难题,连当地的村干部都很头痛。”2月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凌示范区杨陵街道夏家沟村职业农民夏灵生说。
2010年,47岁的夏灵生刚到江苏省华西村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观光大棚里的植物五花八门,导致交叉感染和病虫害严重,部分土地甚至都没法再耕种了。这可急坏了夏灵生,他二话没说就一头扎进大棚里,挨个儿检查每株植物,很快便判断出白粉虱、红蜘蛛等病虫害是大棚植物致病的“罪魁祸首”。
短短几天,夏灵生就把华西村整个园区的大棚跑了个遍。他发现,这里无土栽培的观光大棚,对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凭借着多年的植保经验,夏灵生带领当地群众开始了“拯救大棚”行动。剪枝、嫁接、抹药、施肥……从病虫害防治到农作物栽培,从技术帮扶到经验传授,他都耐心指导,让杨凌的农业技术在华西村落地生根。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夏灵生终于给大棚植物治好了“病”,棚里的果蔬产量和质量双双提高,观赏性也更强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观光旅游,为华西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除了农业技术输出,夏灵生还把杨凌的优良品种带到华西村推广种植,如今,“天下第一村”已经离不开这个杨凌的“土专家”了。每年春节,华西村的村干部都会来杨凌看望夏灵生,邀请他继续带领群众补齐华西村农业发展的“短板”。
在杨凌示范区,像夏灵生这样外出传授技术的案例数不胜数。许多农民借助杨凌的农科优势,通过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逐渐成为职业农民团队中的佼佼者。
2月15日下午,杨凌火车站广场上正在举行杨凌苗木嫁接技术服务队杨村分队出发欢送仪式。春节和家人短暂团聚后,嫁接技术服务队的队员们又要奔赴青海、重庆等地,开始新一年的工作。
“2016年刚到青海时,那里果苗成活率很低。通过我们嫁接后,果苗成活率高达80%以上,当地人都很认可咱杨凌人的技术。”杨村分队队员王俊香说。据她介绍,嫁接技术服务队刚组建时,队员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政府有关部门就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请来专家,带着大家到大田、温室里手把手操作,大幅提升了队员们的技术水平,使60%以上的队员拿到了嫁接证。
据了解,杨凌示范区为了让农民技术服务队走得更远,服务面更广,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每年都会安排专人联系服务对象,帮助签订相关合同与目标责任书,保障外出人员的切身利益。有了政府保驾护航,以往外出提供嫁接服务的单个农民,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正规军”。手艺好了,机会多了,大伙的腰包自然鼓了起来。家住五泉镇的辛小宁向记者感慨:“仅靠农闲时候外出搞果苗嫁接,我一年能多挣2万元,补贴家用绰绰有余。这在过去,我连想都不敢想!”
今年67岁的李根庆家住杨陵区大寨镇西小寨村。早在2005年,他就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杨凌第一批拿到了高级农技师资格证书。2016年,李根庆走出国门前往吉尔吉斯斯坦传授农业技术,指导当地建设现代苹果园。通过自己研究的“土法”技术,李根庆将20万株未带土的苹果、梨、核桃苗木运往吉尔吉斯斯坦栽植,果苗成活率突破95%,赢得当地人纷纷“点赞”。“今年春节还没过完,国外的朋友就又邀请我过去帮忙,热情得很!”李根庆自豪地说。
近年来,为打响外出传授“杨凌技术”品牌,杨凌示范区联合果蔬协会先后在五泉镇曹堡村、王上村,扶风县绛帐镇柿坡村等地开展农民技术水平提升培训15场,累计培训学员1527人次,并组织300多名农民参加了职业农民技术职称等级考试,大大提升了农民技术劳务输出队伍水平。截至2018年年底,杨凌示范区共有21支农民技术服务队伍活跃在省内及甘肃、宁夏、新疆、安徽等地,从事果树苗木嫁接、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年技术劳务输出总收入达1亿多元。越来越多的职业农民怀揣技术走南闯北,将杨凌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记者从杨凌示范区相关部门了解到,杨凌示范区还充分发挥农业高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的叠加优势,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平台,组织承办了100多期现代农业科技援外培训活动,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人接受了培训,让越来越多的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学习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杨凌技术”。
“葫芦大师”带动学艺潮 ——韩城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掠影
孙星亮在工作室雕刻葫芦。 记者 卢萌摄
见习记者 申东昕 记者 卢萌
韩城的农民工有个特点:打工不用出远门,挣钱就在家门口。
韩城是个工业城市,就业机会非常多。全市仅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些企业为当地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加之政府不断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所以,韩城的农民工根本就不用为打工的事太过费心。他们不用外出奔波,就能有活干、有钱挣。
54岁的孙星亮,过去就是个农民工,后来他在政府创业政策的扶持下,贷款20万元,从事葫芦雕刻,生意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创作的作品《一笔定乾坤》,在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上夺得铜奖,并以1.2万元的价格被人收藏。孙星亮说:“过去跑出去打工,挣钱少不说,工作还很不稳定。所以自己创业时,心想一天能挣50元钱就心满意足了,压根就没想到一个葫芦竟然能卖1万元!”
现在,孙星亮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了,他成了远近闻名的葫芦雕刻大师和一名企业家。他有自己的工作室,有自己的创作基地,还有一大帮弟子和职工。附近很多农村青年都慕名拜他为师,学习葫芦雕刻。富起来的孙星亮不忘政府的恩情,几年来,积极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送教下乡、培训进村”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先后教出了400多个学生。
曹雪琪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家在韩城的曹雪琪,走出校门后一直在广东打工,年年要远路奔波。现在,她拜师在孙星亮门下,一边学习,一边打工,学艺挣钱两不误。孙星亮说,曹雪琪悟性好,能吃苦,很快就能独立创作作品了。孙星亮指着弟子曹雪琪的作品《脸谱》骄傲地说:“有时候徒弟的作品卖得比师傅还好,这个工笔画,刚发到朋友圈就有人出500元钱来买!”《脸谱》是曹雪琪的处女作,笔触细腻,意趣盎然,看不出半点新手的影子。曹雪琪说:“以前老在外头‘飘’,现在终于回家了。”
曹雪琪并不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唯一受益者。韩城市为了帮助回乡农民工创业就业,以“春潮行动”为统领,联合农林、妇联、商务等部门,构建人社统领的全市培训大格局模式,设置了syb创业培训、葫芦雕刻、手工编织、农村电子商务等20余种培训专业,采取“田间课堂”、“订单式”、“委托式”和“送技能下乡”4种方式,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截至目前,韩城市已开展各类培训112期,培训1.3万人次。
家住板桥镇板桥村的残疾贫困群众王建芳,在参加妇联举办的10课时编织培训后,在人社局和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到了营业执照,靠自己的手艺开办了微店售卖编织工艺品。“珠串喜庆,人都爱买,我过年没有停工,刚刚把最后一批货发出去。”她坐在轮椅上笑靥如花。“人社局干部和我讲,可以去老城盘一家店铺多一个销路,我一听有道理,正着手准备呢!”
盘店铺要钱,原材料要钱,算下来就是一大笔。钱从哪里来呢?韩城市用政策对缺乏资金的农民创业者伸出了橄榄枝,3年累计为农民工群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18亿元,扶持创业2424人;发放创业孵化基地补贴800余万元,支持在外能人回乡创办各类市场主体,通过“现场调研、技术指导、政策支持”扶持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家、就业扶贫基地9家、社区工厂2家,累计吸纳就业1.2万人,让回乡创业的成功人士又带动新的一轮创业促就业风潮。
桥头村返乡农民工张富强、张海强兄弟就是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他们在北京务工多年返乡后,利用韩城人社局发放的1000万元贴息贷款,在芝阳镇投资创立了富强宏图填鸭产业园,4年来累计销售收入达到3.9亿元,成功带动30个农户设立专业养殖区;200多人从事专业养殖,人均收入6万元;吸纳本地劳动力520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
一头是大城市的高物价和巨大生存压力,一头是家乡提供的优渥创业就业环境。在强烈的牵引效应下,韩城市涌现出一批返乡创业典型人物,并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经济水涨船高。“咱政府给的条件好,又在家门口,跟当初外出打工时完全不同了!”曹雪琪高兴地说。
据统计,韩城市共有农业人口18.2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10.92万人,有1.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以南部镇办人员居多,其中芝川镇、芝阳镇2个镇办6800余人。与2014年相比,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1.22万。
南京有条丹凤街 ——商洛市劳务输出工作侧记
商洛市专门组织车辆送农民工外出务工。 资料照片
记者 郑斐
“商洛有个丹凤县,南京有条丹凤街。”1949年以前,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南京市丹凤街创作小说《丹凤街》,风靡一时。自20世纪90年代起,来自我省商洛市丹凤县的人在南京市丹凤街上陆续开了20多家面馆、炒菜馆,价钱公道味道好,许多南京人在与饭店老板的交谈中,才知道陕西竟还有个丹凤县。而丹凤人听说乡党们在南京市以“丹凤”命名的街上开店后,也格外自豪。
2月13日,丹凤县2019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雨丹劳务协作现场招聘会在县城中心广场举行。会后,县上专门组织了12辆大巴车集中欢送731名农民工到南京、浙江等地务工,帮助他们踏上就业致富的新征途。
在这天,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的李锋刚刚从南京回来,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丹凤县政治协商会议。他告诉记者:“20多年前我和舅舅到南京打工时可没这么大阵势,带着两件随身换洗的衣服,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就去了南京。”
1995年,刚刚16岁的李锋跟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要到南京牛肉拉面馆去打工。早几年,镇上邻村兄弟俩到南京开了西北牛肉拉面馆,很受南京人喜爱。于是兄弟带兄弟、邻居带邻居,从那时起,丹凤人流行到南京做牛肉拉面,据说最多时有上万人在南京打工,仅武关镇就有6000多人,所开牛肉拉面馆多达四五百家。
过了两年,1997年,李锋出师了。他从老家信用社贷了7000元,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附近租了个门面自己开面馆。到了1999年,他已开了3家拉面馆,有十几个从丹凤老家来的人跟着他干。随后几年时间,李锋的面馆最多时开到10家连锁店。
2004年,南京城区里的大学往大学城搬迁,十几所大学集中到大学城里,李锋发现了商机。
李锋联合几个乡党,把学校食堂里的档口承包下来合伙干,从一两个档口开始,到后来2011年成立餐饮公司,承包了学校的食堂。到如今,李锋已承包了十几家单位的食堂,公司员工有200多人,一年产值五六千万元。
丹凤县就业局副局长王玉虎说:“李锋是我们县上在南京创业的典型,现在担任县就业局党总支南京创业支部书记,负责丹凤籍在当地务工人员的协调和维权工作,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年前,李锋也被局党总支推荐增补为县政协委员。”
商洛农民工有出去打工创业的,也有在家门口务工的。
2月21日一大早,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起了雪花。在商州区就业局的桥头劳务市场里,依旧挤满了等活的农民工。记者还没走到跟前,便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
“干什么活?”
“要几个人?”
……
这里的劳务市场最早是自发形成的,来这里找活干的基本上都是城区周边人。2010年6月丹凤县规范管理劳务市场,由就业局、城管局和交警队几家单位联合管理。
53岁的王永红是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人,在市场上揽活已有七八年时间了。他说:“打零工一天能挣150元,干得好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和到外地挣的差不多。”
市场负责人王斌介绍,这里找活的人年龄一般较大,没有什么技术,不愿意出远门,“这两天刚过完年来招人的单位少,等天气暖和了,每天能招工七八百人呢。”
商洛市人社局就业科科长方宪尊说:“今年‘春风行动’把招聘活动的工作重心放在乡镇,2月12日至3月15日,全市计划在98个镇办举办现场招聘会80余场次。各县区以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为主,上门提供一对一的就业创业服务和宁商劳务协作招聘服务,帮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据悉,截至今年2月20日,商洛市共有外出务工人员30余万人。春节前返乡人数19.1万人,春节后新外出务工人数11.4万人。
商洛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城镇就业压力大。据介绍,从1995年起,当时的商洛地委、行署就把劳务输出作为化解矛盾、实现脱贫致富的战略任务来抓,当年劳务输出30.85万人次,劳务收入5.5亿元。
《商洛市2008—2012年农民增收规划》显示,2008年到2012年5年来,商洛市劳务输出人数从49.7万人增长到57.3万人,增长了13.3%;劳务输出创经济收入从22亿元增长到42.9亿元,增长了95%。2018年,商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6万人,创经济收入72.5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商洛市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

乌兰察布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